
至人无体,妙万物以为体;至道无方,鼓万物以为用。
故浑论未判,一气湛然,太极才分,三才备位。
是以阴阳无私,顺万物之理以生之;天地无为,辅万物之性以成之。
夫人生居天地之中,虽禀五行之英,为万物之秀者。
其形未兆,其体未分,即夙具其美恶,蕴其吉凶。
故其生也,天地岂容巧于其间哉?莫非顺其世,循其理,辅其自然而已。
故夙积其善,则赋其形美而福禄也;素积其恶,则流其质凶而处夭贱。
此其形则知其性。
知其性,则尽知其心;尽知其心,则知其道。
观形则善恶分,识性则吉凶显著。
且伏羲日角,黄帝龙颜,舜目重瞳,文王四乳,斯皆古之瑞相,见之间降之圣人也。
其诸贤愚修短,犹之指掌,微毫丝末,岂得逃乎?故相论形神之术,自此而兴焉。
其来极多,其论至冗,许负、袁天罡、陶隐居、李淳风之后,不可胜计。
然皆穷幽探赜。
得之至妙,其或紊乱所说,或异或同,至使学者不能贯于一致。
余自稚岁,潜心于此,考古验今,无不征效。
遂特离林屋洞,下山三载,遍搜古今,考之极元者,集成一家之书,目之《太清神鉴》。
以其至大至明,形无不鉴,至清至莹,象无不分。
然未足夺天地赋形之机,亦可尽人之性形耳。
谨序。
译文
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关于人的形相与其性格、命运之间的关联,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形相来洞察其内在特质。它基于古代中国的哲学观念,特别是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。
以下是这段文字的详细解释:
开头部分描述了“至人”和“至道”的概念,即最高境界的人和道。它们无形无方,却能够包容和鼓舞万物。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中的无为而治、顺应自然的思想。
接着,文字用天地、阴阳、五行等概念来描绘人生的起源和形成。人生在天地之间,其形相和性格早在形成之前就已经注定,这是天地自然之理,而非人力可为。
然后,文章强调了形相与性格、命运之间的关联。如果一个人积累了善行,那么他的形相就会显得美好,福禄也会随之而来;如果一个人积累了恶行,那么他的形相就会显得凶恶,他的命运也会变得悲惨。
文章通过举例古代圣人的瑞相,如伏羲的日角、黄帝的龙颜等,来说明形相与人的内在特质之间的关联。这些瑞相是圣人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。
最后,作者表示他从小就对形相学感兴趣,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,他终于完成了这本名为《太清神鉴》的书籍。这本书的目标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形相来洞察其内在特质,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。
总的来说,这段文字传达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关于形相与性格、命运之间关联的观念,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于形相学的深入研究和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