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自序余幼读儒书。好古谈奇。始习丹经。继阅风监。丹经有性命之微。风监有吉凶之妙。性命之旨。其理深深。非圣贤莫能尽其微。吉凶之说。其理显显。则庸愚皆欲得其妙。二者,皆有益于人者也。余于风监。尤乐道焉。盖其为术。源流最为久远。其书益多以繁。余虽不能综稽博考。然亦尝作管虱之窥测焉。既而验之世人。又辄致龃龉。无一少契合者。于是乃弃置不复究。余性嗜远游。偶于嵩岳南麓。遇一老人。邂逅之间。偶谈及此。余以无徵不信对之。老人曰。君自拘泥而不达耳。子焉得厚诬古人哉。夫世既有盛衰。运亦当有久暂。子不见今之遇合者耶。忽焉而富贵矣。又忽焉而贫贱矣。是其无故而然哉。盖衰世之人。有如此也。子焉得厚诬古人哉。况子于部位之间。容有不悉其点。气色之变。或有不审其状者耶。子焉得厚诬古人哉。余闻言殊悔顷间之孟浪。乃亟下拜。叩其旨趋。老人目余者久之。始授余以法。示余以诀。虽固一席之谈乎。然胜读十年之书矣。夫丹经不得其传。盲修瞎炼。而遗一己之忧者其害小。风监不得其传。谰言诡语。而遗众人之患者。其害尤大也。用是精心刻意。曲解旁通。始稍稍有所得。以此游历大江甫北。当途鉴别。幸无差谬焉。窃以为持身涉世。莫要于此矣。盖上智之人。乐天知命。中智之人。安贫达道。下智之人。迁善悔过。而祸不与焉。然则趋避之力。固未可轻心掉置。而不一究之也。谚曰。君子问灾不问福。苟明乎此。或免罹危难之途也。今将前贤应验各书。而附之以已意。如达摩之言法。希夷之言心。麻衣之兼言法理。今皆纂辑无遗。至于水镜铁关刀袁柳庄之类。其书既驳杂不纯。而应验亦鲜。辄用淘汰焉。非敢固意匪薄前人。余书欲求简明。故从其略焉。今朋辈促其付梓。特记其缘起以为橛子。虽非拯危之要术。或以指迷之一方也。时民国十一年孟冬月上澣公笃氏自叙于成都寓斋。
译文
我自幼学习儒家经典,热衷于古代文化和奇特的传说。开始接触道家炼丹的学问,后来又阅读了相面术和风水的书籍。炼丹的学问有关于生命和命运的微妙之处,而相面术和风水则能揭示吉凶祸福的奥妙。关于生命和命运的道理,其内涵深奥,非圣贤之人不能领悟其精妙之处。而关于吉凶祸福的说法,其道理则较为明显,即便是普通人也都想掌握其中的奥妙。这两者都是对人们有益的学问。
我对于相面术和风水尤其感兴趣。因为它们的起源和流传历史非常久远,相关的书籍也繁多复杂。虽然我无法深入研究每一本书籍,但也曾尝试从中窥探其奥秘。然而,当我将这些学问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时,却常常遭遇挫折,几乎没有任何一次能够完全吻合实际情况。于是,我放弃了这些研究,不再深入探究。
我性格喜欢远游,偶然在嵩山南麓遇到一位老人。在与他的交谈中,我偶然提及了相面术和风水的话题。老人认为我之所以没有成功,是因为我过于拘泥于传统的观念和方法,没有真正理解其精髓。他告诉我,世间万物都有盛衰和运势的变化,这些变化是自然而然的,不是随意可以预测的。他批评我在相面术和风水的研究中,可能对于某些部位和特征的理解不够深入,对于气色和形状的变化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和分析。
老人的话让我感到非常愧疚,于是我向他请教并虚心接受他的指导。他注视了我很久,然后开始传授给我相面术和风水的诀窍。虽然这只是一次短暂的交谈,但对我来说却比读十年的书还要有用。
炼丹的学问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传承,盲目修炼只会给自己带来危害,而相面术和风水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传承,则可能误导他人,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。因此,我下定决心要深入研究这些学问,通过反复琢磨和实践,逐渐有所领悟。我游历了大江南北,通过实际观察和鉴别,逐渐验证了所学知识的准确性。
我认为,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处世为人,相面术和风水都是非常重要的学问。对于聪明智慧的人来说,他们应该顺应天命,知足常乐;对于中等智慧的人来说,他们应该安于贫困,追求道德境界的提升;对于才智平庸的人来说,他们应该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,避免灾祸的发生。而相面术和风水正是帮助人们了解自身和他人的一种方法,可以帮助人们趋吉避凶,减少不必要的困难和挫折。
现在,我将前贤们的相面术和风水著作进行整理,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。这些著作中包括了达摩的佛法、希夷的道心以及麻衣的法理等内容,都被我精心编纂在其中。同时,我也淘汰了一些驳杂不纯、应验不明显的书籍,以确保整体的简明和实用性。
朋友们催促我将这些著作付梓出版,于是我在成都的寓所中写下了这篇序言。虽然这些学问并非拯救危难的必要之术,但它们或许能为迷茫的人们指明一条方向。愿读者在阅读这些著作时能够受益,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相面术和风水的智慧,趋吉避凶,过上更加顺利和幸福的生活。